帽盒茶,是指外形酷似圆柱状之茶帽盒茶,每块重约3.5千克。该茶产生于明代中叶,是青砖茶的前身。
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到明朝中期(公元1400年左右),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改进了制茶工艺,初制后的茶叶还要经过拣筛、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羊楼洞茶区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
羊楼洞因此也成为鄂湘赣三省交界处茶叶产销集散中心。到乾隆年间,蒲圻羊楼洞一带,每年已可生产边销“帽盒茶”十万盒、八十万斤。后来由于长途运输和储存的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制为现在的砖茶。
1939年《贸易半月刊》第1卷第4期《羊楼洞之砖茶制造与运销(陈国汉)》载:“最初在羊楼洞通行篓装之茶,用脚践压,每篓重七斤半,合三篓为一串,以驴马装运至张家口、绥远一带,转装骆驼,运销外蒙等地。惟当时因压力不足,茶身松散,体积膨大,不特运输困难,且对游牧为生之蒙人,携带颇感不便,后经茶商逐渐改进,始成今日之砖茶。”
据《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记载:“青砖茶最初不叫砖茶,而叫帽盒茶。经人工用脚踩制成椭圆形的茶块,形状与旧时的帽盒一样。每盒重量正料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3盒一串。经营这种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帮。”
《湖北省志资料选编》第1辑中王艺撰《羊楼洞青砖茶》中也写道:“羊楼洞茶叶加工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中叶,当时销售的圆柱形“帽盒茶”即为今日的砖茶的前身。清代,羊楼洞茶业由于有山西商人的介入,诱导与扶持而日渐繁盛。康熙年间,砖茶生产正式出现。”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羊楼洞的砖茶生产日趋成熟。“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沽客购茶邑西乡芙蓉山,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砖,仍号‘芙蓉仙茶’。”
这是清人叶瑞延在他的《纯蒲随笔》中对晋商来羊楼洞制作砖茶的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蒲圻贡生周顺倜也在他所作的《莼川竹枝词》以诗词的方式介绍了赤壁羊楼洞制作砖茶的细节:“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可见至少在嘉庆年间就有成型的砖茶出现。
同治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稍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
砖茶之制砖方法,是“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后来,砖茶压制设备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茶,较为紧密而结实。
虽然砖茶是由帽盒茶演变而来,但有了砖茶之后,帽盒茶并非完全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晋商的茶叶采办清单上,帽盒茶甚至与砖茶并存。据《刘坤一选集》(奏疏稿,卷一)中的《王先谦复议华商运茶、华船运货出洋片》载:“中国红茶、砖茶、帽盒茶均为俄国人所需,运销甚巨,此三种茶,湘鄂产居多,闽赣较少,向为晋商所运。”
1920年 《银行周报》[第4卷 第2期]《羊楼洞茶叶之调查》记载:“若此类茶砖,考察销场习惯,不合用最强压力,使茶叶粘结不可复开,故仍以木机制作为适当”。应该说,帽盒茶与砖茶并存的原因,还与蒙藏地区的牧民消费习惯有关。
1861年,汉口开放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俄国人在羊楼洞建立了砖茶工厂。从那时起,青砖茶主要在羊楼洞加工生产,米砖茶则同时在汉口和羊楼洞生产。
在历史上,羊楼洞砖茶还有一些别称。据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载:“桶子茶,又作‘筒子茶’或‘洞砖茶’,是指其造型酷似桶子状之茶,大都为湖北蒲圻县羊楼洞等地所产。因砖茶外面常印有‘川’字商标,故又有‘川’字茶之称,向有‘二七’、‘三九’(每片2公斤)、‘二四’、‘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规格。”
《甘肃通志•茶法》也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附十一案茶叶课银疏所云,“阿拉善王因蒙人喜食黄、黑晋茶(山西不产茶,山西茶商贩运湖北羊楼洞砖茶,西北习惯叫晋茶),不食湖茶(湖南安化黑茶),咨商改办前来。……且蒙古向为甘私引地,既不愿食湖茶,亦以援照南商运销伊塔晋茶章程,责成宁商改办川字黄、黑二茶,俾顺蒙情,而保引额。”《茶业通史》对黄、黑二茶作了解释,这里所说的黄茶和黑茶不是现时的黄茶和黑茶,而是湖北羊楼洞的老青茶压制的青砖茶和红茶末压制的米砖茶。
据《海关通商贸易总册》统计,1876年至1879年,米砖出口占汉口总出口量的13.4—26%, 1888年上升到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91%,这一时期为米砖生产和出口的全盛时期。这些出口的米砖茶大部分来自于赤壁羊楼洞,历史上米砖以“花篮”、“牌楼”、“火车头”商标较著名。上世纪50年代后,米砖主要集中在湖北赵李桥加工,以五角星和牌楼作商标的为正品米砖,传承至今。除了青、米砖茶,羊楼洞还生产一种小京砖,亦称“觔砖”,深受俄国人喜爱。1898年《集成报》[第30期]《砖茶畅销》载:“中国运赴俄国之砖茶,去年另设新法,以上品名茶制成小块,运至俄国约有一百万斤,此等茶砖专备军营既客商远行所用,取其便于携带也。”
作者:赤壁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冯晓光 先生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