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为“互”字,因字形相近,唐代起被误写成“牙”而沿袭。
牙行(就是早期的中介),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交易中都曾存在过,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评定商品质量和价格、从中收取佣金。
牙纪是在买卖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经纪人,属于一种特殊的商人,又叫撮合商、居间商。牙纪或称牙郎、牙商、牙侩、牙人。元代起从事人口贩卖的牙人又被称为人牙子,女性又称牙婆、牙媪。汉代称驵、驵侩。
牙纪对于中国商业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原先牙人自行入市成交,最初可能主要说合牲畜买卖,后来逐渐扩展到各种买卖,唐代有供商旅存货寓居的邸店,牙人在邸店接待客商,并代官府征税;宋、元、明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等称呼。
进入明代以后,牙行开始正式浮出水面,合法化了。1523年(明嘉靖二年)朝廷颁布“市易法”,规定牙纪必须选择有资产的人户充任,然后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后称牙贴),类似现在的营业执照。领贴须纳贴费,连同每年所纳税银,统称牙税。牙行并代官府采办货物。明代以前的牙纪多属个体经营,活动方式是在各居商停客的店栈和堆放货物的邸之间往来说合。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曾经是一个大牙纪,安禄山是粟特人,祖先来自西亚,信仰祆教。据说安禄山会讲六种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来安禄山发达起来介入政治做了仕,飞黄腾达官至节度使,掌管了北方大半个国家。安禄山的时代,呼和浩特地区还是突厥人占据,属于安禄山活动的地盘。据此是不是也可以推断安禄山就是呼和浩特牙纪们的先人也未可知。
牙帖分等级
归化城是一个讲究法度的地方,在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规矩行事。各个市场都有牙纪组织来执行必要的纪律。牙纪们在每一桩成交的生意上都要抽取相当的佣金,不然牙行的人靠什么吃饭。在桥上不通过牙纪是做不成生意的,买方和卖方是不能直接接触谈生意的,这也是规矩。我这里说“桥”这个字的时候,您脑子里可千万别出现那些木质的、石拱的、水泥、钢铁等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图象。我说的“桥”指的是市场,就像现在的菜市场、百货市场、早市、夜市、鱼市、鸟市一个样。
归化城的市场管理规定,牙纪们都要向归化城“二府衙门”领牙帖方允许经营。牙帖(就是现在的经营许可证)分头等或二等牙帖。头等牙帖每年缴固定税60元,二等牙帖每年缴固定税30元。像天盛昌是多年的牙纪老字号,领的是头等牙帖,义和堂领的是二等牙帖。此外,还有每年缴15元的三等牙帖,是由好几个牙纪合组一个堂名、领取一张牙帖,按每个人的每年进项摊钱。有的出5元牙税,有的出3元牙税。这类情况,必须是父辈交往多年,合伙共领,由一个人顶名,出钱多少并不在意,主要是以此抵制商帮的首要商号。
牙纪们有自己的行话,也叫暗语。比如从一到十的数他们称“一流、二床、三品、四瞎、五拐、六挠、七猴、八桥、九勾、十挂”。外行人听不懂,而且在现场交易的时候也有特殊规矩,就是买卖双方不能说话,只能由牙纪分别与他们在袖筒里“捏”。
对于归化城的“桥”牙纪来说,他们最基础的本事首先是熟悉商品、熟悉市场。那么归化城“桥”上的商品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牲畜。这些牙纪都是土生土长的归化城人,都是从小就闻着骆驼和羊马牛身上的各种气味长大的,他们不仅熟悉牲畜的饲养特性,还熟知牲畜的品质。关于牲畜的知识,差不多都是从祖辈那里遗传下来的,许多牙纪都是代代相传从事这一行。比如专门经营骆驼的牙纪对骆驼的好坏和价值了如指掌。看牛也有讲究,耕牛要五短一长:四条腿要短,脖子要短,腰身要长。这样的牛叫“抓地虎”,干活儿有劲。看驴则要看膘满肉肥,口青耳朵立。羊的出货量最大,也是先看路风,就是说看哪里产的。
牙纪的职场
归绥有这样几句流传很广的谚语:“城隍头出府,马贩子赛如狗;城隍二出府,马贩子赛如虎;城隍三出府,马贩子是蹲门的狗”。
这就是归化马牙纪生活的生动写照,可谓是生动形象。
所谓“城隍头出府”是指清明季节。一般春季马桥上交易不旺,上桥来的买主多是附近的农民和城里那些拴毛车、煤车的人,前来倒换一些成马。清代,归化城附近有专往北京运送皮毛的马车2000余辆,有专从阴山西段老石旦煤矿往归化城运煤的马车1000多辆。这时候马贩子终日上“桥” ,买卖却不多,如同一条狗乱跑郊野,忙活一天难得饱食。“二出府”指的是七月十五。这时候草原上的热马、热羊都回来了 ,正是马桥上交易繁忙的时候,有时侯一天的买卖比春季一个月的交易量都多。桥牙子们在桥上东奔西走,撮合生意,成功的比例往往很大,于是就显得他们有本事了,所以说赛如一只虎。“三出府”说的是十月初一。塞外入秋,天气转冷,南方来的客人惧怕这里的寒冷气候,纷纷返回故里。上桥买马的人逐渐减少,马桥的生意遂由旺转淡,马牙纪们无所事事,就成为“蹲门的狗”了。 从这几句谚语,可以推知绥远城马桥的交易情况。
绥远城与归化城合并之后,成立了归绥牙纪公会。这是马牙纪的组织,登记在册的有四五百人。还有一些虽没有在公会做正式的登记,但他们也跟随老牙纪天天上桥,这些人可以称作是“准牙纪”,或者说是牙纪的“预备役部队”,这个群体人数比正式牙纪还要多。
说起来呼和浩特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城市,不论做牙纪的还是拉骆驼的,甚至鼓匠班子的人都十分讲究职业风度,都很看重自己仪表,看重自己的职业,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具有职业精神,做什么都有板有眼,都要做出个样子来,不能让人小瞧了。就说桥牙子(牙纪的通俗称呼),首先在穿戴上就很讲究,但凡是正儿八经的桥牙子必定要穿绸褂、灯心绒的缩口裤子,腰上别一条白色的毛巾,脚蹬牛鼻子布鞋,鞋底的边儿用石膏刷得雪白。戴一副墨镜,手提一根马鞭。一般情况,资格老的马牙纪上桥的时候都要骑着马。出现在马桥上的牙纪一个个头脸刮得干干净净,辫子梳得整齐铮亮。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