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13734713193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历史上的茶市

发布时间:2018-03-05 浏览次数:660次

  景隆號 三百年岁月传承的滋味
  景隆号,源于1718年,是清代茶商邹茂璋与晋商
  精诚合作贸易武夷茶时创办的第一个茶商号。

  【茶市的繁荣和变迁】
  关于茶叶集散地的茶市,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茶》中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俗谓之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售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作医疗之良剂。”

  武夷茶(从清初起)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星村,后移至赤石。民国衷干(崇安人)《茶市杂咏》中记述:“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下梅,武夷历史上的古村落,曾是贩茶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晋商在武夷山贩茶的第一埠,古代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昔日下梅茶市的繁盛,给当地的茶商带来了茶叶贸易的机缘。下梅茶商邹氏家族就是以茶叶起家,有资产二百多万两,邹氏主要是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茶溯西北上,与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晋商帮结成强大的贸易关系,每年的茶叶交易量达百余万银两。

  【关于茶庄、茶行】

  武夷山历史上的茶庄亦称茶号、茶行,多为茶叶精制、包装(古时称“箱茶”)的加工厂,开设者均系资本雄厚的外地茶商,也有少数本地茶商。旧时的武夷茶庄随着时间逝去,多以荡然无存,只有那些留下来的茶庄名号和鲜为人知的传说及为数不多的老房子,记证着昔日茶庄的存在和兴旺。

  武夷山市志记载:旧时武夷茶庄的经营者有漳州、泉州、厦门、潮汕、广州、山西和本地茶商,在众多的茶庄中,因乡土及方言关系分有帮别:以闽南方言为准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属各县及旅居潮汕的闽南茶商,称下府帮;以潮汕方言为准的茶商,名潮汕帮;以广州方言组成的广东帮;以山西等地为主的叫西客帮;本地籍者为本地帮。

  “景隆号”为本地帮,是下梅村一座历史久远的茶庄的古宅,当年“景隆号”茶庄庄主邹茂章以经营茶叶发家致富。“景隆号”不仅记录着邹氏家族的创业发展史,而且还见证了下梅茶商邹氏与晋商常氏精诚合作、结为盟友的历史。

  民国初,在外销的武夷茶中,武夷岩茶以其质优,价格昂贵闻名。珠帘洞精选特别的大红袍每小两售银元4元,每斤价为银元60-70元,铁罗汉每小两3元,每斤银元48元。天心提丛正名色种每斤银元16元,约值千斤大米。而同期,福州售的雪花香片茶每斤银元8角,杭州龙井的旗枪,每斤也只售银元4元,足见“岩茶”之名贵。


微信公众账号 草原茶路协会陪伴您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

关注我们: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电话:13734713193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蒙ICP备17001021号-2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