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13734713193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晋之商】山西这个小镇的绣花针曾随万里茶路独霸世界

发布时间:2017-07-27 浏览次数:711次

晋城大阳镇古称阳阿,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历史上曾是“秦皇置县,汉主封侯,西晋设郡”之治所,先后为县、为侯国、为郡的治所长达800余年。到明清两朝,始于春秋战国的冶铁业达到空前发展,手工制针业蜚声中外,时称“九州针都”。

大阳铁矿富集且品位高,冶炼铸造业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时,大阳的冶炼铸造技术更为精湛”,制针业是在大阳冶炼、铸造、锻制良好技术的基础上嫁接外地先进工艺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似乎与瑞典的钟表业一样,大阳的制针业也是一种家庭作坊模式。明清时,大阳家庭制针作坊的数量,竟有上百家之多。在大阳的带动和影响下,上党许多地方也开始制作大阳的针。如潞安府西南一个叫阎家庄的村子,就因为制作大阳的圆孔针而改名为针漳村(即今长治市郊区针漳村)。

由于大阳缝针的产量大,且质量上乘,其销路不仅畅销三晋,还随着晋商的足迹,往北销往北京、天津、河北、陕西、东北、直至外蒙古和俄蒙边境的克恰图,并远销西欧伊朗等地;往东南方向,销至河南、江苏、湖广、福建一带,直到海外。大阳的制针业从明朝的正德年间兴起,到清代光绪年间衰落,行销300余年。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0年到大阳考察,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说:“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运销中亚一带。”这说明大阳的针在明代曾经独霸国内市场,而且通过万里之路畅销国际市场。由此也证明,把大阳称为九州“针都”,名副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

   大阳手工制针工艺,据说有72道工序,一般是由经营针行的购进钢丝剪断,扎把送交家庭手工业者逐户加工,各执一艺,流水作业,最后仍转回针行包装售出。从钢丝到成品,非一家和数家可单作独揽。所以逐渐在大阳村形成了家家户户投入,家无剩余劳力,妇孺皆可劳作的繁荣景象。

   大阳的制针产业,在给本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针文化”。大阳“针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卖针歌。由于制针业的兴旺,本地除针行和百货商店、针店卖针外,还有一批摆摊卖针的小商贩,在集市上、庙会上、大街上、小巷里,凡是人群扎堆的地方,就有卖针人的身影。他们一手拿一块小木板,一手往板上甩针,还唱着小曲,借以吸引顾客。他们唱出的小曲子好听,诙谐,幽默,即兴编词,机动灵活,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就在人们的欢笑声中,针也轻松地卖出去了。

小小钢针做得精,

卖遍天下四大京,

东京卖到汴梁地,

西京卖到长安城。

南京卖到应天府,

北京卖到顺天城。

 头号针能纳千层底,

二号针能缝万件衣,

三号四号老常用,

五号钢针虽然小,

大家小户离不了。

这是“卖针歌”其中的几句。歌词很长,内容庞杂丰富,有历史,有传说,有神话,有俗语,有说针的用处的。也有夸大阳针质量的,在此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卖针歌”果然“诙谐,幽默,即兴编词,机动灵活,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二是对针神的尊敬与崇拜。其主要表现是在大阳有全国唯一才有的“针翁庙”,而且有两座“针翁庙”,东、西大阳各建有一座。

  “针翁庙”供奉的是“针神”,当地人称针翁爷,是个地方行业神,仅在大阳一带供奉。明时,大阳是全国制针业的中心,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也使大阳镇名声远扬,人们为保住这个福气就建庙塑像供神。这是一种祈福心理。东大阳的“针翁庙”位于塔河北岸,四眼古井之上(现镇政府所在地为其旧址)。庙内有正殿、偏殿、舞楼、廊房等三十余间。此庙供奉的针神是古阳人的先祖、西周时的中兴大臣仲山甫。西大阳的“针翁庙”位于土地庙之西,圣仙庵之东,供奉的针神为混元刘祖师。此庙“高岗爽洁,庙宇轩朗,东院绥僧,西亭凝客”,十分壮观。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今此庙不存。

   大阳镇自古为晋城、高平、阳城、沁水4县边区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境内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手工制针作坊比屋皆是,产品远销绥远、蒙古、新疆、浙江、福建及沿海一带。东大阳关帝庙碑记有:“……昔传汉家故县,今濩泽名区,户分五里,人聚万家,生意兴隆,商贾云集……”,重修关帝庙中院碑记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境内出名富商大贾有“世隆号”“享昶号”“滋盛号”等12家。道光三十年(1851)创修关帝庙照壁和重修万楼碑记载,境内出名的富商大贾有“泉生钱庄”“合顺钱庄”“大有典当”“嵩林银楼”“悦来商店”等整60家商号。大清光绪十三年至抗日战争前,境内有钱庄、当铺、银楼、杂货铺、京货铺、布店,药店、皮坊、油房、肉店、板店、烟房、茶庄、医院、书店、起火大店、醋房、槽房、染房、照像馆、镶牙铺、铁匠铺、蹄炉、油漆铺、麻铺。街上总共有店铺130家,小摊小贩20余处。出名的店铺有“晋鸿昌”盐店、“白玉堂”杂货店、“万聚永”油房、“黄鹤楼”车马旅店等数十家大商号。镇上还有专门为“红白”大事搭棚、音乐服务的“吹打”。集贸市场以粮以主,逢农历单日在东市,农历双日在西市,邻近村民及高平、阳城、沁水周边村民“赶集”者,摩肩接踵,每日上市粮食约二百石,商品货物交易居全县十大镇之首。抗日战争时期,境内经商店铺仍有数十家,经久不衰。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大量的外国机制钢针倾销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作的圆孔钢针滞销,手工制针走向破产。欧战结束,洋针再度大批进口,大阳手工钢针制造业彻底停止了生产。辛亥革命后,晋城大绅士马骏的长子办晋城大德针厂,也引进了外国的机器,但生产的钢针性软,也无市场,不到两年大德制针厂倒闭。

兴盛数百年的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与没落的背后有其社会发展大背景,总结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发展史无疑是中国手工制针史中的重要篇章。



微信公众账号 草原茶路协会陪伴您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

关注我们: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电话:13734713193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蒙ICP备17001021号-2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