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呼市50年代~2000年的一些老照片、老故事,希望从照片中,你能重温到自己的记忆。
旧城鼓楼,新城鼓楼和旧城鼓楼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被拆了,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之下,都是为了同一个理由,即交通的需要。新城鼓楼的拆除比旧城鼓楼的拆除晚了一年,它是在1959年才被拆除的。于是当年绥远城里最雄伟、最美丽的建筑就消失了。
50年代呼市旧城的居民区,现在早已拆除,古老的四合院和旧舍乡邻,一并成了回忆。
50年代呼市的一所小学课堂,集体主义之下的孩子们时刻准备着,等待成为新世界的接班人。如今这批人经历上山下乡,社会的各种运动,重工业集体工作与下岗。让人感慨命运无常,令人唏嘘。
50年代的呼市联营商店(现在的民族商场),作为呼市最老的大型综合市场,这里可以买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扯布料,置办年货。
老故事呼市“楼耳巷”往南第一家药店叫“怀仁堂药店”,这其实是“济仁堂”的一个分号。当时,药店都有一个特点,都在外面挂着幌子。幌子是一个金黄色的铜板,有2分硬币那么厚,有35公分左右长,在铜板的中间画着一个黑的圆坨,形状就好像膏药。
50年代呼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简陋,但是有大家庭的欢乐,虽然穷困,但是相伴有亲情。
50年代呼市新华书店的年画柜台
60年代随处可见的人民商场
呼市老一代的公交车,慢悠悠,上车买票,1毛2毛,好多人还不适应坐车。
老故事
呼市40年代的公交车只有两辆,烧的是劈柴,后面放着大锅炉。在1945年前后,归化城只有两辆公共汽车,一辆从旧城北门通新城,一辆从旧城北门通车站,当时烧的是劈柴,公共汽车后面放着一个大锅炉。
昭君墓和电瓶车,军人父亲和自己的女儿合影留恋。那时候的小姑娘穿的真是花枝招展,那时候的军人爸爸透着骨子里的帅。
80年代,一个小学生做作业的场景。军绿色的书包,两个小椅子拼成的书桌,是胡同的一道风景线。
老故事原来大南街、大北街宽不足10米,人特别多,那时孩子们比骑自行车技术就是从北门骑着穿过大南、大北街不碰人,脚着地最少。那可真要技术,因为那时都是28型自行车。
从北京到呼市的列车,乘客因为冷都躲在了椅套下面
新华大街原内蒙政府段,应该是现在的旧博物馆到新华广场那条路。马路有绿化带,自行车道很宽,汽车开的很慢,更多人选择骑车出行,交警经常会抓不遵守交规的骑车一族,然后写检查,拿着小旗指挥交通。
将军衙署,一座充满传奇的建筑,坐落在城市的最中间。80~90年代,将军衙署还不是旅游景区,门庭冷落。市民对这个地方习以为常,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1994年,人民公园的老虎跑出了笼子,陪伴了我们多年的东北虎没有伤人。这座老虎笼子是许多70后、80后的回忆,去动物园看老虎,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人民公园是收费的,凭票买入,对于全身没有一角钱的小孩子来说,每次都要花费不少脑筋,想着怎么混进去,从哪个栅栏里面翻进去。
1997年,鼓楼立交桥竣工,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建立交桥有什么用,因为汽车很少。
2000年左右的鼓楼立交桥,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
内蒙医院,那时看病是花不了几个钱的,也是不用排队的,住院是不需要找关系搞床位的,看急诊也是不会堵车的。
2002年,百灵商厦关门……
2003年,维多利商厦开业,从此呼和浩特的其他商场日子都不好过了。
2005年,人民体育场旁的露天游泳池被拆除,三块经典的游泳池,成了记忆中的事物。
2006年,阿尔泰游乐场完工,呼和浩特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型游乐场,从此,市民都带着孩子往城市的北面跑。
2013年,少年宫被拆除,小时候的飞机,是军事迷最爱。
2013年,大绿罐子被拆除,小时候的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它爆了,后来成了地标性建筑,每次约会都说“我们在大绿罐子那集合吧!”
老故事
呼和浩特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旧城(归化城)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祥和和大南街附近,是驼队的驻扎地。落凤街、苏虎街和王家巷以入住人家的姓氏命名。
这些年,我们一起感受城市的种种变化。
但是,城市无论怎么变化,总有一些不变,正是不变的存在,让我们守住原则、保持底线、不浮躁盲从,气定神闲的生活。
最后,看到一段话,赠与各位:
有一天,你会离开这世俗的繁荣,到一个无人的荒漠去生活。那地方或许风掠狼啸,在荒谬的深夜,沏一壶茶,独自闻茶香,如果有机会,在外面种上几株向日葵,听别人的故事,解自己的答案。
或许某日,会有几个过路的牧人到来,他们会告诉我,世界多美好。我们喝着他们带来的酒、听着风声,看牧群的骚动。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