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13734713193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四章“金堑壕”与“金堑壕兵变”

发布时间:2020-04-08 浏览次数:1025次

庙沟土城历史探幽(四) “金堑壕”与“金堑壕兵变” 常玉良

         耶律大石霄遁之后,天祚帝耶律延禧按照他的冒险计划,再次出夹山而南下,五万人马浩浩荡荡从马场梁、今天的庙沟沟内庙沟村、榆树店村线向东“此老”山口进军,兵发大青山前山。首先收取云内州(今天托县西及土左旗境内),然后又收复宁边州(今凉城)、东胜州(今天托县一带)、丰州(今天呼市白塔机场一带)。天祚帝全然不知,他的攻城拨塞正是金朝以“宗望”统帅为首的金军,“引蛇出洞”或者“调虎离山”计划为他撒下的诱饵,布下的陷井。自以为蓄势待发、势如破竹的军事进攻,在奄遏下水(今岱海)遇金人大兵埋伏,全军覆灭。天祚帝带领少数警卫人员逃往应州,不久,被金兵俘虏,辽朝灭亡。 辽朝灭亡后,其所属辖地尽归金朝管辖。辽朝从公元916年设“西南路招讨司”管辖着武川境内。到了金朝扩大了“丰州”的管辖范围,将武川境纳入“丰州”管辖。而原来的辽朝“丰州”管辖范围仅限于土默川大小黑河两岸的平原地区。 金与辽朝在“夹山”曾熬煎苦战三年,深知“夹山”重心及中心段~庙沟土城隘口的重要,一项巨大的长城建筑工程开始酝酿……。 大漠南北为蒙古诸部的先世驻牧,他们正在兴起。这个势力对金朝的威胁增大。金朝利用征服了的汪古部设防驻守,并开始修长城,称之为金长城,以阻挡蒙古诸部南下。 我国史籍中记载“金堑壕”的建设年代说法不一。兹举出有影响的一些说法如下: 一、 金代熙宗年间(1135年~1141年) 二、金代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一1189年)。 三、金代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201年)。 四、金代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78年开挖。 金堑壕建设各地开工不一,历史记载也有差别。最后归纳总结,金堑壕建设历时七十年,均常每天约有14万人每天在不停的施工。金大臣宗浩、独吉思忠负责金堑壕建筑的监工管理。 金堑壕建筑从最西端庙沟土城东南8华里“阈(音玉)城阈壕”<今天庙沟村西南2华里上庙沟村村湾背后梁顶,而当时庙沟村尚未建立>开始。在我国境内全部在内蒙古自治区,总长15000公里以上,较秦汉长城长得多,现存明代长城全长13400华里,更是比不上!金长城是我国最长的长城。其遗迹在今天庙沟村十二号地南煤窑壕沟口至今可犹辨。在哈拉合少边墙村至今遗迹犹存。 西端到武川庙沟(现在,当时尚无庙沟村)土城的金长城,兴筑时有别于其它长城的构建,其它长城就地取材或夯土构筑,或土石混筑、或石块干砌。而金长城构筑时虽也是就地取材,但以挖壕为主要特点,挖土处越挖越成深壕,挖出土置壕边高端一侧,置土处越置越高并分层夯实形成墙。金长城壕、墙一体,但从整体外观上看壕占主要,所以金长城叫金界壕更准确一些。金界壕使用功能纯粹是军事防御用的壕沟,又是金人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所建的,所以军事上称金堑壕。 延经武川县的北线金界壕呈南北走向,从达茂旗进入武川二份子、西红山、西乌不兰浪、哈拉合少、哈拉门独,到今天庙沟上庙沟村止,武川境内全长57公里。间有11个边堡,60多个烽火台。金界壕墙内还配有障城、城堡。现庙沟村有金界壕最西端第一戍堡,戍堡门楼上有一嵌入式汉字“阈(yu)城阈壕”,直到现在当地人还把这一壕段音叫“玉城玉壕”。阈(音玉),门槛,界限之意。庙沟土城为金界壕第二站也建有戍堡。庙沟土城与现庙沟村“阈(音玉)城阈壕”为金堑壕最重要的阴山南北的关隘口,所以配置有烽火台、戍堡、边堡等一系列屯戍官兵的住所。金界壕中途段一般八里到十里再选择利于筑堡地形处设一边堡,现庙沟村到土城八里地,适合这一构筑原则,且土城村历史上是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长城城堡,以后唐朝也曾筑过城。金朝利用原长城遗迹,就地取才,有大量有粘性的黄土,构筑边堡,条件优越。土城子边堡是武川县境内11个边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每一个边堡驻兵三四十人,金界壕由汪古部人守卫着。

金堑壕建筑完成十多年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金堑壕兵变”。故事的头号主人公~成吉思汗,二号人物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三号人物乃蛮部首领太阳可汗。其它人物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妻子“阿里黑”、小儿子“孛要合”、侄子“镇国”。故事发生地,庙沟土城戍堡、庙沟土城东8华里的“阈城阈(玉)壕”金长城最西端戍堡、武川东土城、达茂旗敖伦苏木土城、大青山南云中古城(今托县西南,为土默川平原历史上第一建筑起的古城)。 《元史.仁宗纪》记载“达尔罕茂明安联合王旗百灵庙东北三十公里,当地居民称此城‘敖伦苏木’……”。这个敖伦苏木古城就是汪古部的首府。 汪古部语言,利用现今中欧叙利亚字母书写,即亦思替非文。这个民族的最初起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汪古部族本源是突厥人。突厥族的别种沙陀族一支,演化而来。辽代开始叫“白鞑靼”。汉化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辽朝契丹人信佛。而金朝女真人经金二世的改革,已经信奉“儒家”文化了。 武川东土城是金元时期的古城。东土城是金朝女真人屯戍之城堡。武川县东土城出土了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吉”的铜印。 东土城位于县城可镇西北15公里处的东土城村西南角。城南地势开阔,远眺大青山,临城一条名为“抢盘河”,从遗址东由北向南流至土左旗水磨沟,处于交通要道上。听这河名,抢、盘,抢营盘!战争的烟云就要飘来,金堑壕的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临。 金末元初,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以一个军团守其冲要金堑壕。同一时期蒙古族兴起,1211年冬十月,成吉思汗派皇子窝阔台把金国的云内(今托克托及土左旗)、武州(山西左云)、朔州等地,豪不客气的收入囊中。包围了西京(大同)和丰州。丰州包括现今呼和浩特(明朝武宗正德七年即1512年,丰州才改称土默川)和武川县境内。(注意:在金王朝统治时期,武川县属丰州的管辖范围。)迫于蒙古人的军事包围压力,金朝大势已去,1213年七月金朝放弃西京与丰州。这就意味着金朝放弃了对丰州管塘之内的当时武川的统治,当然也放弃了为他们守卫金堑壕的汪古部人的统治。 这下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一下子走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何去何从是他当时最主要的政治考虑。而他守卫金堑壕的一个军团,这股军事力量乃蛮部首领“太阳可汗”和“成吉思汗”都想拉拢收编利用。都想把汪古部拉入自己的麾下。“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是该作出决策的时候了。 恰好这时位于西北的乃蛮部首领“太阳可汗”派使者来见“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欲结为同盟,共同占据朔方(今伊盟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汪古部领导高层就关于与“太阳可汗”结盟,还是与“成吉思汗结盟”出现了分歧。汪古部内部有人主张与太阳可汗结盟。而“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不但不结盟,反将其使者扣留,然后面见“成吉思汗”,将太阳可汗的意图告诉给成吉思汗,“太阳可汗”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经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这么一告密,对成吉思汗老窝占据的野心暴露无疑。成吉思汗先下手为强与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联盟 出兵杀了乃蛮部的“太阳可汗”,征服了乃蛮部,统一了大漠南北。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首先与成吉思汗结盟,为蒙古帝国的创建立了大功。

成吉思汗让他仍回原地统领汪古部的一个军团,但其部下因不愿归顺成吉思汗迟迟不行动,违抗军令。“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与长子带着卫队从首府“敖伦苏木”出发赶往武川东土城屯戍城堡督战,激起了兵变,部下杀死了他和他的长子。逃离卫队人员,骑快马飞奔将这一消息,报于首府“敖伦苏木”家中的“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之妻“阿里黑”。 “阿里黑”带着小儿子“孛要合”与侄儿镇国连夜逃走,跑到金堑壕西端第一边堡庙沟村“阈(音玉)城阈壕”边堡堑壕边,呼叫守卫的人用绳索吊过城墙。 “阿里黑”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时当晚跑的及时。她考虑周到!一、“阈城阈壕”边堡的汪古部人还不知他们内部发生了兵变,如知道了,很可能不是放行而是扣押。二、庙沟这个边堡是金堑壕最大的边堡,配置有军马,她们可以骑马快速逃离。三、最重要的一点,她熟悉地理,庙沟边堡或庙沟土城子边堡,有一通向云中(今托县及土左旗境内)的通道。从庙沟村西八里的土城子村往南进沟,可达美岱沟(沟南口现有美岱召),从沟南口(现土右旗“沟门村”)出沟,进入大青山山南,斜向东南可去云中(今托县),是大青山山北武川通往云中(今托县)的捷径道。且美岱沟险隘莫测,随时可钻小沟躲避,防止被叛军追杀。 而汪古部叛军兵变后,也通过这条通道到达云中(今托县)、青冢(今昭君坟)、大黑河两岸一带,这里是他们的家乡。突厥的别种沙陀是汪古部民族的祖先,曾长期驻牧于这一带生存并繁衍壮大。金灭辽后,才被金征兵调到后山武川境内防守边墙(民间对金堑壕的称呼),才改称汪古部的。叛军看到金朝大势已去,金堑壕再不用守卫,阻挡蒙古人已无必要,都想解甲归牧,不愿投靠成吉思汗再去战场上送葬,这种想法的人在汪古部军中占相当一部分,矛盾激化,这是导致兵变发生的士兵阶层的重要思想根源。

成吉思汗亲帅大军进驻云中(今托县一带),剿灭已成游勇散兵的叛军。平定云中,寻访到颠沛流离的“阿里黑”,厚加抚慰,追封其夫“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为高唐王。将女儿“阿剌海别吉”嫁与“阿里黑”儿子“孛要合”为妻,这样成吉思汗和死去的“阿勒兀斯别吉忽里”结为儿女亲家,并封他的子孙为世袭赵王,阴山背后的武川境内和山前的丰州滩(今呼和浩特平原)都是赵王的封地。后长期驻守武川县东土城。成吉思汗封女儿“阿剌海别吉”为监国公主,并授与官方铜印“监国公主”。武川县东土城出土的监国公主铜印即为物证。 武川金堑壕兵变后,成吉思汗收编汪古部一个军团,再加上战败乃蛮部收编了“太阳可汗”的军队,具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金堑壕兵变的善后处理深得英勇善战的各部族部落的人心,团结吸纳了许多持观望态度的部族部落,奠定了建立蒙古帝国大业的基础。 公元1271忽必烈(成吉思汗孙子)定国号为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成吉思汗曾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武川金堑壕兵变后,汪古部军团率先投到成吉思汗麾下,为成吉思汗建立帝国大业奠定了基础,是迈开成吉思汗建立军事强国的重要一步,“金堑壕兵变”为成吉思汗实现强军奠定了基础。



微信公众账号 草原茶路协会陪伴您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

关注我们: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电话:13734713193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蒙ICP备17001021号-2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