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良
在中国正史之《二十五史》中,《魏书》是考证北魏武川镇的重要历史文献。在《魏书》中“白道”这个词非常频繁地出现在史籍中,如庙沟土城出土“段进”权印,“段进”在文献中身份为“白道守将”,《魏书》列传第五十四:“北镇破六韩拔陵起义,起义军在‘白道’两次击败官军,第一次是李叔仁部,第二次是崔暹(音宪)部。……崔暹(音宪)大败于‘白道’之北……。”北魏安南将军、御史中尉郦道元《水经注》中也频繁出现“白道”一词,如“白道中溪水”,并且从《水经注》所述判断,北魏之前,已经有与白道相关的地名了。
那么“白道”所指哪里呢?或者说我们现代人如何从地理特征上结合历史文献来判定“白道”呢?
庙沟土城古城在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武川城,今名黑城,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天德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中,北出石门障,即腮忽洞隘口的右(东)面东西走向山脉上,远远望去在半山腰上有一条白色矿脉,颜色为灰白色,它是否就是历史文献中所指的阴山军事要冲白道的地质物标志呢?
《太平寰宇记》援引《冀州图经》对白道的描述:“…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文中,只要平视阴山,百里可见,可见阴山上的白如石灰色的矿脉即在山腰上,如在山脚或山岭、山脊上,人们是遥不可见的。
在地理上,东西为横,南北为纵。阴山为东西走向,这条白色矿脉也随山势飘荡在阴山南坡山腰,历史上的兵家沿这条东西白色阴山腰带,在阴山南北山沟各隘口,建立了阴山横向防御体系。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老的阴山,影响着古代各游牧民族的走向,也决定过中国历史的未来。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为解开“白道”之谜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撑。现代内蒙古地质学家云贵平在一部地质学专著中对白道的地质构造作了系统的阐述:1、白云岩矿,白色或灰白色。【庙沟土城古城北即为白云岩矿,该矿与云母矿伴生,庙沟土城古城北山有‘天皮’即云母。庙沟一带的村民曾在北山白云矿脉上掏“白泥”,用于春节或平时刷白墙面】2、石灰岩,灰白色,民间俗称的青石,主产前山土左旗一带,是土默特左旗水泥厂的原料,可见土左旗通往后山武川的“黑牛沟”口,“水磨沟”口,东白石头沟的东沟门,万家沟的西沟门,都是阴山白道要塞。3、大理岩,是白色的。这三种白色、灰白色的矿脉,呈不连续的层状,主要见于呼和浩特北部哈拉沁沟,历史上的“原阳镇”,文献记载白道最东端,白道从此向西。不连续的白色层状一直到包头固阳一带,北魏的怀朔镇即在固阳白灵淖尔古城,即石拐子煤矿一带,这些都与北魏“白道守备”、“白道军事”履职地与白道所指地吻合。
白云岩矿、石灰岩、大理岩,在呼市至武川的大坝沟(即蜈蚣坝沟),并不出露于山腰,而是出露于地表,现代研究用飞机在天空中鸟瞰才能明显看出其概况范围,从呼市向北平视是看不到的。马家店是武川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也很少为外乡人知道。但是它在我区地质工作者的心中却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发育在这一带的岩层很有地方色彩,由于在马家店地区最先发现该套地层,并且出露较全,故命名为马家店群,“马家店群”因此成为国际上同类地质现象的标准专用词。犹如“丹霞地貌”一样。
白道,既是一条军事战略要道,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同时,它也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古道周围,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著名的水源地以及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
白道,更确切的说,就是阴山北坡有白云岩矿、石灰岩、大理石出露而显而易见的白色层状矿脉,和有南北孔道(必经之通道,如沟谷要塞之地),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就是历史上的阴山白道,它的神秘面纱必须撕去。
总结一下,凡大青山山腰上有白色或灰色白云岩矿、石灰岩、大理石这些地理标志物,且是大青山南北即前山后山有通沟(拉沟子路可通行)的道路即叫白道。历史上这些道路,因人类出行的智商本能,走近路、走平缓路、走省劲路、阴山南北可通行的路,可通向蒙古、俄罗斯、新疆,这些历史上前营、后营、西营的商路,都叫白道。而历史上不谋而合的是,这些路恰恰也“兵道”,更有军事价值。白色矿脉标志物是它的地理特征,商道、兵道是它的社会特征。
有了白道的定义后,其它与白道相关的自然、社会实体物就好定义了。如,今天的蜈蚣坝所在的大青山中段的山岭,在白道地理范围内,所以叫白道岭。在白道地理范围内所经过的山谷叫白道谷。在坝口子村西南乌素图一带有一古城址,因在白道地理范围内,叫白道城。
早在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赵长城在大青山上的建筑走向,基本就沿白道在大青山的走向,呼市、武川西南庙沟土城古城、固阳包头一线。而秦汉长城虽有时与赵长城线路重合,但总体上在赵长城之北。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白道可通皇帝车驾,证明白道是中国内地通往阴山以北广大地区的一条最重要的交通大道。
川,即河流。在白道地理范围内的山川,即为白道川。在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从本位的角度,对白道川有不同的叫法。北魏时,汉人称白道川为白道川。而同时期的敕勒族(汉人称他们为高车族),称为敕勒川。唐代少数民族“沙陀部”徙居阴山后称哈罗川,而整个隋唐时期汉人仍称白道川。宋、辽、金、元时期,称丰州滩。明朝阿拉坦汗(历史教材称俺答汗)是成吉思汗十七世孙率土默特部驻牧以后,这个地区被称为土默川,时明朝嘉靖年间。
从历史上北魏开始,北魏政权从盛乐(今和林)迀都山西大同平城。唐朝定襄府衙从今和林迁府山西,清朝将军衙署从山西右玉迁往呼市绥远今呼市新城将军衙署,民国阎锡山“晋绥军”进驻内蒙,到傅作义抗战时绥远政府迁府巴盟陕坝。历史上内蒙古形成了汉政权只属山西政府管辖,被中央政府逐渐边缘化,故称绥远。
《山西通志》是清朝对内蒙古土默川即历史上的白道川在地理上作了范围界定:东至四子王部落界,西至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与乌拉特前旗界,南至山西边墙界,北至喀尔喀右翼及茂明安旗界。当然史学界还有其它说法。但迄今以这个界定为权威说法。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时武川籍人宇文泰与高欢大战后,高欢兵败,为鼓舞将士,高欢强打精神坐起高歌,命手下大将斛律金记录下的一首千古绝唱!
起于土左旗的黑牛沟,是土左旗与武川庙沟的一条最近的通道。黑牛沟的地理概念是土左旗灶火沟、庙沟榆树店、庙沟至哈拉站沟梁泉坝。而这一区域的“铁面苦苣”、哈拉合少至红土梁历史上称石灰沟即历史上的白道,这一段白道南紧邻有一村落即庙沟古城古城,这座城即为历史上北魏武川镇,也为历史名人“高欢”出生地。《魏书》:“……高欢出生于白道南……。”见于其他历史文献考证,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定为“高欢”为土左旗人。今天我对这一历史问题,严肃认真的作一系列历史信息作一总结。总结武川庙沟一带从清朝时一直是行政上属武川,地域板块与土左旗同源。武川庙沟及庙沟土城古城为“北魏武川镇”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今天不一一阐述。
历史上的白道川即敕勒川,它的中心、重心一直在前山土左旗及与之相连的后山武川西南的庙沟一带!!
历史的内蒙古白道川就是这样一步步的走来,它走过了草原丝绸之路,走过了民族的征伐,最终走到了今天的蒙、汉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敕勒川的大繁荣。未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生活会更加美好!!!
二0二O年三月二十八曰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