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土城历史探幽(三)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耶律大石北遁成大业” 常玉良
公元662年,唐将薛仁贵率部征战天山中一座古城中的“铁勒”人,“铁勒”屡犯大唐边境,掳掠人口,抢走牛羊。凭借他们手中的强弓利箭,打马场鞭,肆无忌惮,逐鹿中原。天山中据有“铁勒”老巢,一座塞外古城。当薛仁贵率军逼近这座城池时,“铁勒”军打开城门,兵士背弓佩刀鱼贯而出。十几位带兵将官打马扬鞭,嗷嗷乱叫,冲出队阵,向薛仁贵军扑来,简直狂妄至极。只见薛仁贵不慌不忙、拈弓搭箭向冲在最前面的“铁勒”军三将官连发三箭,“铁勒”人只听三声弓响后,三位将官应声倒地,这下子就镇住了铁勒军队所有人,再看铁勒军返身蜂拥逃入城中。以后递降书,再不言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那么天山是现在的哪座山呢?北魏鲜卑政权分裂成西魏和东魏,西魏政权由武川籍人宇文泰执政,东魏政权由包头籍人高欢执政。高欢手下能臣耶律金(歌唱并流传下《敕勒歌》的历史名人)后驻守白道川(隋朝时期,阴山以南的广阔平原因白道之故被命名为“白道川”,使命就是防备突厥人南下。突厥沙钵略可汗屡战屡败,最后只能归顺隋朝。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老家本是郁都斤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突厥人崇拜故乡“斤山”,“斤山”养育了他们的祖辈,视“斤山”为神山,为了在远离崛起地“斤山”的大青山再寻他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把占领了的大青山宣示主权,把当时的大青山称作“大斤山”。而到了唐朝唐高宗662年,即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年。崛起于新疆天山的“铁勒”族,也叫“泰达”、“敕勒”、“高车族”(中原汉人叫法)。他们继北魏之后,又有许多部落组成联军,来到当时的大青山。他们也崇拜家乡的神山“天山”,同时也为了宣示自己的军事占领,把自己认为占领了的大青山也建立精神家园,称当时的大青山为“天山”。以原籍地名命迁居地名,中原汉人自古有之,如崞县营、忻州营均为山西迁来的人,追根溯源,怀念故地是人类共有的情商。现代地理学上的“天山”仅指新疆天山。 隋唐时期,活动于武川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铁勒(因源于新疆有的史书叫回纥,但实际上不是同一民族。)武川隋朝时归突厥管辖。到了唐朝唐高宗时662年,即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时,武川归单于都护府,治所今和林格尔县,也就是说当时武川及武川庙沟土城归唐高宗管辖。如铁勒占据武川大青山及武川庙沟土城(唐朝修筑城堡),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就是侵略。所以唐高宗派薛仁贵平定天山。薛仁贵没有让军队互相厮杀,而是有效地采取威慑的办法,使战争成本最小化。 到了唐朝玄宗时武川归定襄郡即今山西忻州市管辖。“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在当时被唐政府大为歌颂,在民面被编为戏剧,以晋剧的艺术形式在山西民间广为传播,世代传播。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一千二百多年后即清朝光绪年间,山西忻州人的后代走西口来到了塞北武川,来到了他们世代相传的“三箭定天山”故事的发生地——武川庙沟土城。然而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却浑然不知。 那么,这个故事具体发生在今天大青山(当时的天山)哪里呢?历史文献《绥远通志稿》:“……土城湾村附近,有古城遗址,该村在武川县西南,则此城其殆拓跋魏和盛唐先后所筑……”。查找历史文献,在天山(大青山)拓跋北魏和盛唐先后筑城的地方,唯有庙沟土城,其它地方就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再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直到中国解放后,庙沟土城村土城黄土湾西北遗落窑洞仍保留唐朝壁画。历史资料及历史线索的查找,皓如烟海,更如大海捞针,有此就足够了。时间可以跨越,但空间永远不可以并存、叠加。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故事极具传奇色彩的主人公薛仁贵,山西绛县人。臂有千斤之力,传说饭量极大,一顿饭吃斗米、斗面 ,其个头、腰围、身体壮实程度可想而知。从小父母双亡成孤儿是位哑巴儿,后唐朝武术大师周伯通遍访民间,物色弟子看中了薛仁贵天资聪明,哑巴症可治愈,父母双亡家事再无牵挂,可一心一意学习武功。在名师的教导下,终成大材。但官运仕途屡遭小人陷害,虽九死一生,后终建功立业。成唐朝一代名将,威名远震四方。据现代古兵器测试,一个臂力40斤的人拉弓射箭,箭的射程可达150米,如薛仁贵臂有千斤之力,那箭的射程超乎想象。那三位“铁勒”将官,就是在没有预见薛仁贵的弓箭射程,一瞬间三人毙命。镇住了“铁勒”兵,对死亡的恐惧和畏惧薛仁贵的武功,使铁勒军再也不敢向唐朝挑衅。“铁勒”军向薛仁贵递交降书,退出了已经占据了的唐朝土城古城,从此消失在中国历史的地平线上。 孔道:通往某处必经的关口,一般孔道既为军事交通之用,也为商贸往来交通之用。庙沟接黑牛沟孔道,是大青山南北的主要通道,南系土默川,北连朔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大青山中还有几条南北孔道,如武川可镇去呼市的大坝沟孔道(蜈蚣坝)。但柔然族、高车族(敕勒族)、突厥族……这些崛起于西域(今新疆)的少数游牧民族,从西向东走来,去土默川平原、盛乐(和林古城)、云中(托县古城)<隋唐时称这些地方为白道川或振武军>的最近的必经之路即从庙沟土城西端开始庙沟接黑牛沟(在榆树店村相接)的这条孔道为最近。走短路、抄近道是人和动物活动的本能需要。 若扼守庙沟接黑牛沟孔道,则大青山由西向东军事、商贸活动则无法推进。这便是庙沟土城城堡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是战略重地的根据。 北魏分裂土崩瓦解后,北魏鲜卑人退出了武川的历史舞台。北魏鲜卑人虽经努力,但终未消灭的柔然人,被柔然人自己奴役过的突厥人所灭。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有心开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主人公柔然人更是悲剧性的结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柔然没有打败鲜卑人,却被自家后院的奴隶突厥人所灭! 公元556年,突厥灭柔然国。柔然底下的两个小部落甚至被灭族,分别是乞颜部落和捏古思部落。仅剩两男两女跑到了外兴安岭以南繁衍生息,后被称为蒙兀室韦………。直到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广泛传播这一历史故事:“两男两女”的故事。 隋朝武川是突厥人的天下,隋朝武川属突厥管辖。至此埋一枝伏笔,武川突厥人中有一分支“沙陀突厥部”,后经庙沟土城孔道经常往返于土默川平原(主要现呼市大小黑河附近)和武川两地生活,这便是以后中国金元时期金国修筑的起源于庙沟“阈(音玉)城阈壕”的金界壕(金长城)的守卫戍守部队~~汪古部。 唐朝武川境属唐。公元662年,薛仁贵在庙沟土城城堡“三箭定天山”,大青山地区安定下来。公元742年,唐置阴山县,隶属安北大都护府,领县地。 隋、唐时期,庙沟土城城堡要塞成为后来兴起的突厥人从塞外漠北通向大青山前山的重要孔道。 到了宋朝,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由于政治、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庙沟土城古城,再次狼烟四起。此时的庙沟土城,你方唱罢我登场。 公元916年11月,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设置西南路招讨司。对其统治的西南地区进行政治、军事、边防和各部族进行管辖。土城古城堡西,乌兰吾素沟南至西白石头三十里的一段山梁,在辽王朝萧太后时期设为总后勤部战马养殖基地,且辽王朝契丹人语言越来越被汉化,把这一道梁叫做马场梁,辽王朝开始大量养殖军马,以备战争之需。马场梁有一道死沟叫马圈沟,是辽军夜晚饮马后一个天然的大马圈,阻其口,沟掌及沟两侧坡因其有陡峭悬崖,再强壮的马也不会翻山丢失。马场梁还有一条沟叫招还沟,是女真人强大以后金朝与辽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最后绝战三年时逃散部队的重新集合地。公元1122年至公元1125年,当时天祚帝破解金军“围追”策略采取分兵“散逃”后,逃散多股部队集合的选定集合地。土城古城关隘要塞,因辽王朝一位大臣耶律大石政变率二百多人从这里出逃,再次载入历史。
1122年正月,辽朝天祚帝被强盛起来的金军死追不放。天祚帝率部逃入夹山。夹山是大青山之中一段最为险隘莫测的善于游击作战、分兵撤退、弱军凭险能战胜强军的一段山。夹山其大致范围为前山毕克齐北“此老山”脚下进沟西岔黑牛沟至榆树店接庙沟,向西至庙沟村为中心段至西八里地的土城村至土城村南马场梁三十里向西至南北向的西白石头沟。本来天祚帝如凭夹山险要,以静制动,金军奈何不得,辽朝不会灭亡。但天祚帝进入夹山喘息三年后,又得到了战略物资补充。仅鞑靼谟葛失就支援了大量的物资和军队。重建一支约五万多人的新军。天祚帝想再次出军与金军决战。天祚帝头脑发热、刚愎自用,这一轻率的军事行动,遭到皇族大臣耶律大石的坚决反对。耶律大石几次力谏,但均无效。他深知,这一行动的结果,必然导致辽朝的最后灭亡,于是决心离开毫无希望的天祚帝。在天祚帝将辽朝仅有的军队带入绝路的前夕,于1125年七月的一个拂晓,耶律大石采取果断行动,率领二百名骑兵准备逃跑。但天祚帝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早有觉察。在马场梁段招还沟南现今冰瀑口南三岔路口各口、西白石头沟各沟口皆派重兵把守,他估计耶律大石政变分裂肯定向西逃。各可能逃离路口、沟口皆设兵阻截。但耶律大石早有应对之策。 他借故去城(庙沟土城)北口(土城北腮忽洞口)巡查,以防金人从北方向迂回偷袭。天祚帝耶律延禧仅给他二百铁骑,但仍暗地里派小股部队远远随后叮哨,以防叛逃。耶律大石率队在“招还沟”南现今冰瀑处,饮好了战马、勒紧了马的肚带、备足了山碗豆马料,乘着拂晓前稀疏的天上亮光,从土城孤山西向北进入腮忽洞口。走到今天哈拉合少乡庙渠子、土堆、保尔什太、边墙村……一带(今天这一带叫石兵地,南北山夹着这条沟叫石兵地沟)。耶律大石虚张声势,将二百兵士每几百米布置站岗定一个哨位,天祚帝盯哨之兵,远远看见一个个依稀黑影哨位站立道路两旁,停下了跟踪的脚步,远远地匍匐观望。耶律大石令各士兵将早已经准备好的在道路两旁土中埋藏的用石头刻成的与真人个头一般大的石头人人“石兵”竖起。乘着盯哨兵拂晓夜幕看不清远方和凌晨人最困倦、最疲乏时,竖起了假石人,撤走了真人,用金蝉脱壳之计,摆脱了追兵,乘着夜幕,打马扬鞭向漠北飞奔而去。这个故事也就是武川哈拉合少乡“石兵地”以及“石兵地沟”的由来。 耶律大石三天后(这年是公元1125年七月)到达漠北可敦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哈达桑东),召开“七州十八部复国大会”。会后,大石率兵向西挺进三万里,到达了今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公元1132年2月,耶律大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耶律大石说:“朕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辽史》卷30《天祚帝纪》。耶律大石在中亚所建的国家,被称为“西辽”,他一举战胜赛尔柱突厥铁骑20多万。西辽国重文化、轻租赋,在中亚细亚发展汉文化,立国九十年。后西辽又在伊朗立国九十年,使契丹中国文化广泛传播于欧亚。至今,地中海沿岸讲拉丁语的国家仍把西辽当成中国,契丹也成为拉丁语“中国”( kathay)的称呼。 二0一九年二月十二日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
Copyright ©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
电话:13734713193 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www.nmgcycl.com 蒙ICP备17001021号-1 技术支持:牧仁俊杰